現代人的生活型態都是久坐、久站居多,雖然說開始健身運動是非常棒的事情!但日常生活姿勢容易影響動作出錯,導致不舒服甚至受傷的可能,本篇文章給健身新手期的你,找出你深蹲不舒服的原因,無論你是徒手深蹲或是負重深蹲,都可以參考此篇文章,試著找出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及改善方法。
本文非常冗長,可以從導覽列直接前往你的問題,還是要先聲明人體真的非常複雜,即便你很會健身也未必會做動作檢測,還是需要有經驗的教練做動作檢測直接抓去問題最快,不過你可以先透過此文知道你疼痛的方向,試著做簡易的處理方式,若能夠幫助你解決現在的問題,那是最理想啦!
閱讀此文章前請聽我說!!!
即便是常見狀況,也不表示每個人都能透過下列方法解決,例如:長短腳、骨盆歪斜偏移、脊椎側彎等等,而有些人是深蹲上半身會不舒服,下列簡易測試是無法解決的,由於這些解決方案都在安全範圍內,並不會因此讓不舒服的位置更不舒服,若對你的狀況無效,請直接尋求專業健身教練提升動作品質,或是找物理治療確認成因改善後,再繼續自主訓練。
深蹲膝蓋不舒服的成因與解決方法
深蹲是最有效的下肢複合動作之一,但若姿勢或身體條件不佳,容易造成膝蓋不適。以下簡要說明常見成因,並提供對應的解決方法。
一、成 因
- 膝蓋過度前移
- 深蹲時應符合身體與小腿成兩條平行線,膝蓋超過腳尖是正常的,但如果你沒有將屁股(髖關節)往後推加進去,就會變成你下蹲時膝蓋過度前一,這會增加髕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,導致前膝疼痛。
每個人大腿骨頭長度不一,超過腳尖才是正常的喔!
- 深蹲時應符合身體與小腿成兩條平行線,膝蓋超過腳尖是正常的,但如果你沒有將屁股(髖關節)往後推加進去,就會變成你下蹲時膝蓋過度前一,這會增加髕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,導致前膝疼痛。
- 足弓塌陷,導致膝蓋往內夾如內八腿(正確稱呼為膝外翻)/足弓太高導致足底重心分布不均
- 足弓支撐不牢,腳掌內翻或只者腳底重心踩不平均,使膝蓋內扣或外翻,造成側面張力不平衡。若是腳底重心不平均,會感覺到膝蓋外側不適或是小腿外側緊繃,較難以姿勢判斷,請依照身體感受來判斷。
膝蓋內夾正面示意圖
- 足弓支撐不牢,腳掌內翻或只者腳底重心踩不平均,使膝蓋內扣或外翻,造成側面張力不平衡。若是腳底重心不平均,會感覺到膝蓋外側不適或是小腿外側緊繃,較難以姿勢判斷,請依照身體感受來判斷。
- 股四頭肌與腿後肌群失衡
- 大腿前側過於緊繃,或後側(腿後肌)不足,深蹲時膝蓋負擔加重。
- 腳踝活動度不足
- 如果踝關節無法足夠背屈(勾腳背狀態),膝蓋會被動向前或整個動作幅度縮小,誘發前側疼痛。
勾腳背(足背屈)
- 如果踝關節無法足夠背屈(勾腳背狀態),膝蓋會被動向前或整個動作幅度縮小,誘發前側疼痛。
- 核心穩定與髖關節動作不協調
- 核心啟動不足或髖外旋肌群(臀中/小肌)無力,導致動作代償,膝蓋與髖關節旋轉摩擦。此狀況請依據自身感受判斷,訓練完當天或隔日若覺到大腿外側靠近膝蓋處緊繃,那極大可能是髖關節活動度或核心不穩定造成。
二、解 決 方 法
- 動作檢測與修正
- 對著鏡子或錄影,正面檢查膝蓋路徑,保持膝蓋朝第二腳趾方向,側面檢查下蹲靜止時身體有沒有與小腿成兩條平行線。
- 重心應分佈在前腳掌、大拇趾球與腳跟,足弓不會往內陷下去,感受腳掌均勻受力。
- 增加關節踝活動度
- 泡滾筒放鬆小腿後側肌群:放鬆小腿後側,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,將小腿分成上、中、下三段,定點並左右來回晃動小腿(橫向深層按壓),總過程約60-90秒內即可。
- 牆面單腳靠牆背屈伸展:一邊停留30-45秒,讓足踝能向前移動並拉伸小腿肌。
- 泡滾筒放鬆小腿後側肌群:放鬆小腿後側,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,將小腿分成上、中、下三段,定點並左右來回晃動小腿(橫向深層按壓),總過程約60-90秒內即可。
- 啟動腿後側、臀部肌群
- 橋式:喚醒臀大肌與腿後肌群,由躺平開始,核心收緊臀部夾著向上推,下來時臀部還是要收著,但不用太用力也不要都放鬆,臀部下降到一半就可以往上推了,一組15下共三組。
- 彈力帶螃蟹步:啟動臀部肌群及改善膝蓋內夾,半身蹲的姿勢往側邊跨步,步伐小且要一致平均,膝蓋還是要遵循朝著第二腳指頭的方向,走到臀部感受到痠即可,共三組
- 橋式:喚醒臀大肌與腿後肌群,由躺平開始,核心收緊臀部夾著向上推,下來時臀部還是要收著,但不用太用力也不要都放鬆,臀部下降到一半就可以往上推了,一組15下共三組。
- 滾筒放鬆、伸展大腿前側
- 滾筒放鬆大腿前側:將大腿分成三等份為上、中、下,放鬆大腿前側不宜過度疼痛,反而會造成肌肉緊繃,所以使用點按壓停留即可,如果需要加強在做上下小幅度滾動,總過程約60-90秒即可。
一次放鬆一邊,另一腳膝蓋與咬腿會放在地面做支撐,注意保持腰與肩胛骨不往下塌陷。
- 大腿前側伸展:一手扶著牆面或椅子,同側手作同側腳的腳被,注意身體保持直立,腳跟要離開屁股往後延伸,才能真正拉到大腿前側肌肉,30-45秒後換腳伸展即可。
- 滾筒放鬆大腿前側:將大腿分成三等份為上、中、下,放鬆大腿前側不宜過度疼痛,反而會造成肌肉緊繃,所以使用點按壓停留即可,如果需要加強在做上下小幅度滾動,總過程約60-90秒即可。
- 核心啟動練習(如果需要核心啟動及訓練影片歡迎留言給我,傳連結給你)
- 死蟲式:躺著下背貼平感受腹部橫向位置及下腹部收緊,雙手向天花板方向延伸,腳屈膝離開地板抬起。依照個人狀況30-60秒一組,共三組。
建議可以在下背貼緊不會空空的情況下,屈膝再少一點,位置在大腿根部,大腿與地板呈垂直。
- 四足跪姿離地:手掌支撐於地面,膝蓋跪在髖關節正下方,保持腰椎胸椎自然弧度,接著膝蓋離開地面一點點,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,靜止狀態維持30秒共3組。
- 死蟲式:躺著下背貼平感受腹部橫向位置及下腹部收緊,雙手向天花板方向延伸,腳屈膝離開地板抬起。依照個人狀況30-60秒一組,共三組。
膝蓋不適的狀況發生的的部位都不太相同,常見的膝蓋上側、前側與內外側,多由姿勢、活動度與肌力失衡所致。透過動作修正、關節活動度訓練與肌群平衡強化,多數人都能在數週內改善。如果疼痛持續不退,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或專業教練進行深入評估。祝你健康、無痛地完成每一次深蹲!
深蹲腰痠/下背痛的成因與解決方法
一、成 因
- 核心穩定不足
深蹲時若無法有效啟動腹橫肌、骨盆底肌與腰方肌,重心前移,使下背承受更大壓力。 - 肩關節活動度不足
背部肌肉過緊影響深蹲手為了順利向上舉,用了腰部做代償(塌陷過度)。 - 髖關節活動度不足
若髖關節屈曲或外旋受限,就會以腰椎過度前推(拱腰)或後凸(下背凸起)代償,造成下背疼痛。圖片為誇張示範,無論蹲得深不深,只要骨盆後傾、背呈圓弧狀,可能是髖關節活動度不足導致。
- 踝關節活動度不足
若踝關節背屈受限,膝蓋無法向前移動以維持平衡,身體就會以髖關節或腰椎代償,增加下背與膝關節的壓力。深蹲時膝蓋沒超過腳尖
- 負重方式不當
深蹲時將槓桿位置放得太高或太低,或杠鈴重量過重,均可能增加腰椎負擔,誘發肌肉緊繃與疼痛。
二、解 決 方 法
- 強化核心穩定
- 死蟲式:躺著下背貼平感受腹部橫向位置及下腹部收緊,雙手向天花板方向延伸,腳屈膝離開地板抬起。依照個人狀況30-60秒一組,共三組。
建議在下背貼緊不會空空的情況下,屈膝再少一點,位置在大腿根部,大腿與地板呈垂直。
- 四足跪姿膝蓋離地:四足跪姿離地:手掌支撐於地面,膝蓋跪在髖關節正下方,保持腰椎胸椎自然弧度,接著膝蓋離開地面一點點,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,靜止狀態維持30秒共3組。
- 死蟲式:躺著下背貼平感受腹部橫向位置及下腹部收緊,雙手向天花板方向延伸,腳屈膝離開地板抬起。依照個人狀況30-60秒一組,共三組。
- 放鬆背闊肌
- 滾筒放鬆背闊肌:側身將滾筒先從腋下的位置開始按壓,左右擺動、上下滾動或定點按壓,慢慢往下移動。
放鬆側的手可以伸直
- 跪姿闊背肌伸展:跪姿腳前掌踩地,額頭靠在地上,雙手向前延伸,盡可能伸的比圖片還要直,保持伸展30-45秒。
額頭可以貼地板讓雙手更加延伸
- 滾筒放鬆背闊肌:側身將滾筒先從腋下的位置開始按壓,左右擺動、上下滾動或定點按壓,慢慢往下移動。
- 增加髖關節活動度
- 蝴蝶式伸展:坐姿雙腳腳底貼合,雙膝向地面壓下,每次維持 30-45秒。
也可以雙手自行輔助把左右腳向地面壓
- 弓箭步髖屈活動度:一腳前跨,一腳盡量後伸,重心向前壓,但屁股是向後推,停留維持30-45秒。
後腳能盡量往後伸直越好。
- 蝴蝶式伸展:坐姿雙腳腳底貼合,雙膝向地面壓下,每次維持 30-45秒。
- 增加踝關節活動度
- 泡滾筒放鬆小腿後側肌群:放鬆小腿後側,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,將小腿分成上、中、下三段,定點並左右來回晃動小腿(橫向深層按壓),總過程約60-90秒內即可。
- 牆面單腳靠牆背屈伸展:一邊停留30-45秒,讓足踝能向前移動並拉伸小腿肌。
- 泡滾筒放鬆小腿後側肌群:放鬆小腿後側,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,將小腿分成上、中、下三段,定點並左右來回晃動小腿(橫向深層按壓),總過程約60-90秒內即可。
- 調整負重與技術
- 槓鈴位置:高桿位(後頸上方)或低桿位(後肩下側)擇一,找尋最能減少腰椎壓力的位置。
- 漸進加重:每週重量僅增加 2.5–5%,避免一次跳太多。
- 使用腰帶:在重量接近個人最大值或技術稍弱時,可使用腰帶協助核心腹內壓穩定。
透過上述針對「核心強化+活動度提升+姿勢修正+負重管理」的全方位方法,大多數人都能有效減輕深蹲引起的腰痠/下背痛,並在安全且穩定的前提下持續進階訓練,若效果不彰,請直接尋求專業教練或物理治療師找出正確原因。
深蹲鼠蹊部疼痛成因與解決方法
一、成因
- 大腿內收肌群過緊或無力
與久坐相關,張力不均或啟動不佳,在蹲下時鼠蹊部會有擠壓的疼痛感。大腿根部為鼠蹊部。
- 骨盆穩定度不足、核心無力
核心與骨盆穩定性下降時,深蹲需要內收肌或髖外旋肌過度補償,造成鼠蹊部周圍肌肉長時間過度用力而產生疲勞與疼痛。 - 髖關節活動度不足
下蹲超過自身髖關節活動度極限,大腿骨(股骨)過度往髖臼前緣推擠,讓鼠蹊及髖關節前方出現不適。 - 雙腳站距太窄或太寬
腳太窄(小於肩寬)時髖關節外旋不足,容易憋緊鼠蹊;太寬時(相撲姿勢)內收角度過深,卻缺乏活動度,造成內收肌緊繃。 - 膝蓋內扣
膝蓋向內扣,腳尖沒有對齊第二腳趾,鼠蹊部承受不正常拉扯,引發疼痛。膝蓋內夾正面示意圖
二、解 決 方 法
- 動作修正與技術優化
- 調整腳掌與膝位:建議將站距略寬於臀部一點,腳尖微微向外展約 10–15 度,使髖關節可更自然地外旋,降低鼠蹊部內側肌群過度牽拉。
- 膝蓋朝腳尖:深蹲時膝蓋要跟隨腳尖方向(第二腳趾),不要讓膝蓋內扣。可在鏡子前或拍影片自我檢視,確保膝蓋不往內擠。
- 避免過度下蹲至髖關節壓迫區:根據自身活動度選擇可承受的較淺深度,不必硬求大腿與地面平行。練習漸進增深,讓身體慢慢習慣。
- 調整腳掌與膝位:建議將站距略寬於臀部一點,腳尖微微向外展約 10–15 度,使髖關節可更自然地外旋,降低鼠蹊部內側肌群過度牽拉。
- 髖屈肌與股內收肌活動度訓練
- 內收肌伸展
- 蝴蝶式伸展:坐姿雙腳腳底貼合,雙膝向地面壓下,每次維持 30-45秒。
也可以雙手自行輔助把左右腳向地面壓
- 側蹲伸展:雙腳比肩寬站立,腳尖朝前,重心移至一側,伸直腳大腿內側有明顯伸展感,維持 3 秒再換邊,每邊8–10次。
- 蝴蝶式伸展:坐姿雙腳腳底貼合,雙膝向地面壓下,每次維持 30-45秒。
- 髖屈肌與髂腰肌釋放
- 滾筒定點按壓髖屈肌:身體俯臥與微側身,將滾筒放在大腿根部向後伸直,另一腳踩青蛙腿往外側打開,以體重施壓不滾動,每側定點按壓不滾動45-60秒。
- 髖屈肌伸展:一隻腳前跨、一隻腳盡量往後伸,後腿膝蓋可微彎或伸直,使臀部往地面下壓,需注意骨盆不能過度前傾(腰凹陷往前推),保持 30–45 秒,換邊做 2–3組。
- 滾筒定點按壓髖屈肌:身體俯臥與微側身,將滾筒放在大腿根部向後伸直,另一腳踩青蛙腿往外側打開,以體重施壓不滾動,每側定點按壓不滾動45-60秒。
- 內收肌伸展
- 核心與骨盆穩定性強化
- 橋式:由躺平開始,核心收緊臀部夾著向上推,下來時臀部還是要收著,但不用太用力也不要都放鬆,臀部下降到一半就可以往上推了,一組15下共三組。
- 屈膝側棒式:側躺,用前臂撐地,將髖部抬高至一直線,保持 20–30 秒後換邊,每側做2–3組。
生成的圖片有誤,注意!臉是朝前,側邊屁股要離開地面才正確。
- 鳥狗式(Bird Dog):跪姿,雙手撐地,一側手與對側腳同時抬起與地面平行,保持 2–3 秒,交替做 8–10 次,做 2–3 組。
- 橋式:由躺平開始,核心收緊臀部夾著向上推,下來時臀部還是要收著,但不用太用力也不要都放鬆,臀部下降到一半就可以往上推了,一組15下共三組。
- 漸進負重與量化訓練
- 先徒手深蹲:初期以徒手深蹲或空桿練習,感受髖與膝的協調,待動作穩定再逐步加重量。
- 分段練習:可先做「箱式深蹲」,下蹲時微觸到膝蓋高度以上或等高的椅子或箱子上,立刻起身不會整個坐下去,學習正確髖臀發力,減少鼠蹊受力。
- 循序漸進增重:每週增重不超過 2.5–5%,避免一次跳幅過大導致內收肌或髖關節過度負荷。
深蹲時若出現鼠蹊部疼痛,多半與股內收肌群緊繃、髖關節活動度不足、核心與骨盆穩定性不佳,以及深蹲技術不當有關。透過動態伸展、核心強化、正確的動作模式與漸進負重,可有效減輕鼠蹊部不適並長期提升動作品質。進行任何矯正計畫時,務必尊重自身可承受度,逐步提升,才能降低再度受傷風險。若持續不適沒有改善,請直接尋求專業教練或物理治療師。
以上疼痛只是常見成因與解決方案,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解,畢竟人體非常複雜,相信大家都聽過頭痛醫腳、投球肩膀受傷原因是對策腳踝,像這樣的案例也很多,我覺得自身嘗試解決問題是件好事,但沒有改善的話請務必跑一趟物理治療,看看是骨頭、韌帶、肌腱或是肌肉的問題,才能真正解決你的不舒服。
Andrina線上視訊一對一私人教練課招生中
・第一堂課了解目標、傷病史及運動狀況,接下來體態評估及測試關節活動度,再來啟動正確呼吸及核心。
・減脂的學生給予飲食建議,學會自律性飲食控制,與運動才能相輔相成達成自身目標
・線上課案例分享請至此連結觀看➡️https://forms.gle/QfinqnkKjDpfa6ov8